惊蛰致辞 | 樊瑶:破土生长发表时间:2025-03-12 20:39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 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其实,过度的思考未来,无异于杀死现在的自己。 ——题记 我曾经是个痴迷于历史的人,但历史读得越多,心里却越沉重。那些书页里写满了战争、灾难、王朝的倾覆和人性的丑陋和挣扎。记得**次读到盛唐时,那种兴奋和崇拜几乎让我彻夜难眠——高祖李渊在隋朝深渊中潜龙勿用,韬光养晦用自秽的方法争取时间五十二岁晋阳起兵建立大唐;年仅二十二岁李世民出兵收复河南河北统一中原;李靖冰天雪地铁骑大灭突厥和吐谷浑;万国来朝,薄海内外无不州县,三王以来未有以之,太宗却拒绝泰山封禅;文成公主委身和亲避免吐蕃二十万大军直逼大唐,西域**次与汉文化融合;李白的《蜀道难》《乌栖曲》《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千古七律**《登高》;鉴真晚年双目失明东渡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老人不惜生命以天下为己任实现传教日本千古壮举,每一段都让我心潮澎湃。可当我翻到安史之乱,看到盛唐的光辉在战火中一点点黯淡,最终走向衰败时,我的心情也跟着跌入了谷底。那种从巅峰到谷底的落差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干脆合上了书,不愿再读下去。历史的无常让我觉得,人类的努力似乎总是被命运戏弄,辉煌终将归于尘土,希望不过是短暂的幻影。悲观像一层厚重的阴影,笼罩在我的心头,让我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了怀疑。 可是,时间总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切。某一天,我重新翻开那些尘封的史书,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我发现,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悲剧性,而在于人类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迎来了中兴;五胡乱华的动荡最终孕育了统一中国并开创大运河的隋朝盛世;白帝城托孤后的孔明在生命最后一次出征写下《出师表》遗憾未能达到统一中国的目标却被西晋完成;虽大量征调民力大兴土木却修建出了万里长城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朝灭亡后依然出现了汉武帝的文景之治和二十一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依然有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依然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照亮历史的长夜。这些让我明白,悲观并不能改变什么,而乐观却能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力量。曾经因为唐衰而闭书不看的我,如今重新翻开史书,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次衰落的无奈,更是人类在每一次低谷中重新站起的勇气。 于是,我开始尝试从悲观中走出来,选择用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但它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我意识到,我似乎有一种天赋,那就是善于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无论是历史中的人物,还是身边的普通人,我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值得借鉴的闪光点。如果我敬佩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我会马上记在心里;当我读到历史人物身处逆境依然坚持理想,我会默默地内化为自己的动力;当我看到身边的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我会悄悄记下他们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这种善于学习的能力,让我在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如今,我依然会为历史的悲剧感到唏嘘,但我更愿意从中汲取希望与智慧。历史的厚重让我明白,悲观或许是一种深刻,但乐观却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而在这场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中,我从害怕失败到接受失败,我不再因为害怕而停滞不前,而是选择先行动,哪怕结果不完美。这让我更容易迈出**步,减少了拖延和过度思考,不再等待完美的时机和条件,而是主动出击,先做出一个初步的成果,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种主动性让我在创新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去年我才确定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通过创新每天减少浪费和解决挑战来增加所有流程的价值,创新,不只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或软件,更在于人员角色范围和认知的创新。 熵增原理指出,封闭系统会趋向于无序和混乱,因此需要通过创新和变革来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无论如何都要去做,不要找挡箭牌,不要害怕失败,就算做成一堆狗屎,再慢慢改都行。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的开始,先完成,再完美。 |